close

最近和一位朋友吃早午餐,很開心我總是和這位朋友聊非常非常多的工作想法和生活態度,也真的好可惜我們繼續深聊的時間不夠QQ

我們聊到了偏鄉教育這個話題。

以願意去偏鄉地區的老師的不多,去探討關於偏鄉教育有沒有更好的可行性。

其實我認為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意識到「偏鄉教育的資源不足、師資不足」的問題,同樣年齡的孩子,因為在哪裡出生或一些背景導致必須在偏鄉地區成長的這些孩子,為何受教育要面臨這麼多困境?

如果不是我自身很幸運的在都市出生讀書長大,我可能也無法順利的念到大學,念到我喜歡的科系,即使求學路上也不是一路順遂,即使自己也因為自己未來科系等等有所迷惘過。

但,至少在師資、交通、資源等等,都市就有著相對的優勢。也雖然每個在都市或資源較充足的地方求學的人,也因為自己不同的家庭背景、個性、人際關係有著不同的問題,但對於「偏鄉環境的不足」一個問題也好,如果可以,我也希望盡一些力,做一些對現狀有改善的事。

而我也相信很多人也希望「如果可以」,希望為這個現狀做的更多,並且看到明顯的改善。

我滿高興的是,有很多大學有偏鄉遠距教學的專案,雖然我也並非了解太多的偏鄉投入的專案,如果我現在還在唸大學,朋友邀我一同參加遠距教學的專案,我會參加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件事很明顯有「好的動機」,更深入來說,是「付出的動機」,從事一件「付出」的活動,沒有人會否定。

而為什麼我要為偏鄉孩子付出呢?

其實或許可換個角度來思考,為何我不為他們付出呢?

我所猶豫的、無法付出的點,是否真的跟這件事衝突呢?還是其實我選擇了去偏鄉教書,我原來想要的是個人慾望也罷,是否仍可以以不同形式得到滿足,而且不會落差太大。我的損失會是什麼?收穫會是什麼?

聽朋友提到,有一位老師原來不想在自己的故鄉教書,覺得環境太過荒涼,未料後來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,故鄉有許多人不幸罹難,這個地區的學生非常希望同鄉人的這位老師能夠回去。結果,這位老師的心為這些故鄉的孩子們所牽動,做出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決定—回故鄉教書。

分享這個故事,也希望讓大家明白的前提是,並不是指沒有在偏鄉教育盡一份心力的人不好,只是「偏鄉教育」的投入上,我們很能感受到這是一件「付出或有愛心」的事,而我相信每一個人對自己工作為傲的原因之一,就是我在「突破自我的學習」中得到成就感、以及我在做「自己肯定的事、身邊的人肯定的事」、或「公司同事或主管對自己有信心而能繼續合作」這樣被需要同時也是自己需要的感受。這些好的感受,和去偏鄉教學有雷同之處。

我認為,如果我當時工作者履歷表中,把英語演講社的彆扭經驗,徘徊在正在學本科日語而很希望把英文能力補回、看到英文很強的社員反視自己退步的英文,這樣的存在感與尊嚴的迷失,換成一學期的遠距教學體驗,或許更能為自己已具備的能力感到知足、調整自信與培養溫暖的價值觀。

然而,這也是一種比喻。並非說英語演講社有錯,接下去其實還有非常多層面可以討論...(待續)

arrow
arrow

    Su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